最新动态
NEWS
春困乏力、食欲大开,血糖失控?糖友稳糖要点全掌握
春季万物复苏,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,这个季节却可能暗藏“甜蜜陷阱”。随着气温回升、饮食结构变化、户外活动增加,人体代谢进入活跃期,血糖波动风险悄然升高。如何应对这场“甜蜜躁动”?定期监测血糖、科学调整管理方案是关键。春季气候变化大,早晚温差可达10℃,加上日照时间变长、激素分泌波动大、饮食习惯也可能悄悄改变,这是一年中血糖最容易左右横跳的季节之一。随着春天白昼变长,人体褪黑素分泌减少,这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。与此同时,儿茶酚胺类激素(如肾上腺素)分泌增加,进而引发一系列反应:情绪变得极不稳定,容易焦躁不安;肝脏输出的糖原增多,导致空腹血糖升高;睡眠质量下降,影响血糖的正常恢复。天气转暖,人们的食欲也逐渐苏醒。面对春笋、香椿、青团等春季美食的诱惑,不少糖友难以抵挡。即便选择清淡饮食,食量也可能不自觉增加,甜味饮料、茶饮也开始频繁出现在餐桌上,加餐次数增多,却没有将这些额外摄入的热量计算在全天饮食计划中。看似健康的饮食方式,实则可能导致血糖悄悄反弹。春季是过敏、感冒、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高发期。有时,即便没有发烧,只是流鼻涕、打喷嚏、咳嗽等小症状,也不容忽视。因为这些看似轻微的病症背后,可能隐藏着炎症反应。而炎症会加重胰岛素抵抗,使得血糖更难控制,原本有效的运动和饮食控制方法,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不少糖友在春天喜欢赖床,甚至因此跳过早餐,或者随意应付。为了稳定血糖,建议起床后 30 分钟内进食早餐,避免空腹太久。主食可选择糙米粥、全麦面包等低 GI 食物,搭配鸡蛋、豆浆、低脂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。同时,减少果汁和甜粥的摄入,从早餐开始稳住血糖。春天是运动的好时节,但不能盲目进行。每周至少进行 5 次运动,每次 30 - 60 分钟。午后血糖相对平稳,是运动的最佳时段。早晚运动时要注意保暖,防止寒气入侵。可以选择在公园快走、练习户外八段锦、进行阳光慢跑等融入春季特色的运动,这些运动不仅能提升情绪,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大风或空气污染严重的天气不宜锻炼,以免刺激呼吸道,影响血糖。春笋:富含膳食纤维且热量低,不过食用前最好焯水去除草酸,以免引起腹胀,适量食用有益健康。
香椿:含有较高嘌呤,属于发物,肠胃功能较弱或患有高尿酸的糖友需谨慎控制食用量。
青团:由糯米制成并含有糖馅,升糖指数极高,偶尔尝鲜即可。
豌豆尖、豆苗:具有清火利湿的功效,适合春季食用,有助于护肝降糖。春季血糖波动频繁,加强监测至关重要。建议增加监测频率,三餐前、三餐后2小时、睡前、午夜及其他时间点的随机血糖(尤其有低血糖症状时)。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血糖监测的时间及频率: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每周测1天~2天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;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最好能做到每周4天~7天进行全天血糖监测,每天4次~7次;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要重视午夜血糖、餐前血糖和有低血糖症状时的即时血糖。目前,市面上的便携式血糖仪种类繁多,首选准确度高的,其次就是操作便捷性最好是能连接手机,符合ISO15197:2013(±15%)国际标准的血糖仪是糖友们居家自测的好选择。“稳糖” 没有捷径可走,关键在于把握生活的节奏。每天按时监测血糖,每多喝一杯温水,每早睡一次觉,每控制一次饮食,每进行一次运动,都是对春季血糖 “躁动” 的有力回应,是对身体的悉心呵护,更是对生活节奏的有效掌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