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特学糖
LASTEST NEWS



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6个方法,学起来!
明明已经在餐前吃了降糖药,也没敢多吃饭菜,但是餐后血糖还是有点偏高,这是怎么回事呢?
其实,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,吃饭的一些细节也会影响血糖波动。

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的控糖妙招,照着做,或许可以帮你把餐后血糖降低1-2个点。
一:吃饭前做好这3件事,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
1.餐前半小时,吃点食物
餐前半小时,喝一杯无糖豆浆或牛奶,或者吃一个鸡蛋等,这种方法又被称为预进餐。
预进餐指的是在正餐前30分钟内先吃少量食物,让人体的消化系统作出反应,使肠道释放一些对增加饱腹感和增强胰岛素分泌有用的物质。
研究发现:预进餐法能够增加胰岛素的释放,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。
需要注意的是,糖尿病患者采用预进餐法所吃的食物,也要计入一日总能量中,将原本正餐中的食物分出来一些,作为预进餐提前吃,这样既达到了预进餐控制血糖的目的,也不会带来额外的能量摄入。
2.餐前吃一碗水煮绿叶蔬菜
绿叶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,能量低,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吃。
因为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时间,延缓葡萄糖的消化和吸收,改善餐后血糖代谢和长期血糖控制。
建议糖尿病患者餐前吃一碗水煮的绿叶蔬菜,不仅补充了膳食纤维和维生素,还增强了饱腹感,减少总能量摄入,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。
水煮绿叶蔬菜的做法很简单:把绿叶蔬菜洗净,然后起锅烧开水,洗好的绿叶蔬菜放入开水锅中一烫就熟了,捞出后沥干水分,切成小段,拌上少量食盐、酱油、醋,即可开吃。
3.用闹钟控制用餐时间
吃饭速度过快,很容易导致进食量增加,进而影响餐后血糖的控制。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(2024年版)》推荐糖尿病患者规律进餐,细嚼慢咽。
建议糖尿病患者通过设置闹钟的方法,控制整体用餐时间,做到细嚼慢咽。
建议早餐的用餐时间为15-20分钟,午餐和晚餐的用餐时间为20-30分钟。
如果两餐之间的时间间隔,能保持在4-6小时就更好了。

二、吃饭后做好3件事,有助控制餐后血糖
1.饭后立即离开餐桌
跟家人朋友吃饭的时候,常常吃完饭了还会再坐一会儿,跟没吃完饭的人聊天,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又拿起筷子多吃一口饭或一口菜。
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一口饭或一口菜,如果按吃下去一口主食约10克来计算的话,等于碳水化合物又多吃了5-8克,这一定会导致餐后血糖再上升一点点儿。
长此以往,非常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和体重,很可能需要更多的降糖药来补救。
因此,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吃完饭,立即离开餐桌,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摄入过量的食物,还可以减少静坐时间。
2.饭后起身溜达,别坐着、躺着
糖尿病患者吃完饭,应立即离开餐桌,不是建议换个地方坐着、躺着,而是建议起身溜达或者做家务,增加一些日常活动量。
久坐行为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。相反,如果糖尿病患者中断长时间久坐,每隔30分钟以站立或低强度步行代替久坐,能有效地改善24小时血糖水平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。
因此,餐后起身溜达,不坐、不躺,对控制餐后血糖有帮助。
3.餐后1小时去运动
大家知道,刚吃过饭是不适宜马上进行运动的,但餐后运动是降低餐后血糖快速上升的有效办法。那么,餐后多久开始运动更合适呢?
《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(2024年版)》建议,糖尿病患者在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,不仅能有效降低餐后2小时的血糖峰值,也能避免发生低血糖。
运动类型包含:有氧运动、抗阻运动、柔韧性运动等,如果进行联合运动,可能比单独进行某项运动,对血糖的干预效果更好。
总结: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6个方法
1. 餐前半小时喝一杯豆浆/牛奶,或吃一个水煮鸡蛋。
2. 餐前吃一小碗水煮绿叶蔬菜,既饱腹,又能补充膳食纤维的摄入量。
3. 吃饭细嚼慢咽:早餐的用餐时间15-20分钟,午餐和晚餐的用餐时间20-30分钟。
4. 吃完饭立即离开餐桌,避免因不自觉进食导致的能量摄入增加。
5. 离开餐桌后多溜达,增加日常活动量。
6. 在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。